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为绵阳某女教师的悲壮陈词点赞

2017-04-22 李镇西 镇西茶馆


一, 就这一点点“不安”,凸显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任何靠“抢夺生源”而取得高考(中考)辉煌的都是“耍流氓”》一文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包括招来个别人的谩骂,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需要抱歉的是,由于留言太多太多,留言满了一百条便无法公开,所以一百条以后的留言好多我都没再看。但我真诚感谢朋友们对“镇西茶馆”的关注!


首先声明:不择手段“抢生源”就是“耍流氓”,这个观点,我至今没变。


鉴于有的评论者的评论,今天再次强调三点:


第一,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去抢夺“优生”,这首先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因此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更没有争论的空间。


第二,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可以择优录取,但“择优录取”不等于不择手段地“抢夺生源”,而是大家遵守规则有序竞争。


第三,高等教育择优选拔,包括美国和世界著名高校在全球招生,和我抨击的基础教育的种种招生乱象显然不是一回事。有人居然把这两者当做一回事来批评我,我只能“哑口无言”,哑然失笑。我不明白这些朋友的逻辑是怎样“跳跃”的,思维是怎样“跨界”的。


因此,批评也是一门技术活儿呢,起码要概念清晰,逻辑严密吧?把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混为一谈,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混为一谈,把守规则的择优录取与“耍流氓”的不择手段混为一谈,我丝毫看不出这些朋友们和我遵循的是人类同一的逻辑思维规则。


其实,招生乱象几乎无处不在,没有绝对的“净土”可言;而且作为教育者几乎人人参与,没有绝对的“君子”可言——包括鄙人!我当然没干过那些恶心的“招生”行径,但认真细想,我也有过不安的时候。沿着这个思路细究起来,会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可得花点时间,套用这一句领导讲话的结束语:“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展开说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展开说”。


刚才说了,“我也有过不安的时候”。我相信,相当多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老师,还有校长,都曾经或正在“不安”。就这一点点“不安”,凸显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其实并未泯灭。是的,在一个污浊的环境中,谁都不可能是“干净”的。但有人心安理得,甚至以“不干净”为荣耀;而有的人则因“不干净”而羞愧自责。人人都在“耍流氓”,但有人真的从心里就认为“就该耍流氓”,认为“耍流氓”也是本事呢,因而争取主动地、有创意地“耍流氓”;而有人却觉得不该“耍流氓”,自己“耍流氓”是被逼无奈,是不得不“耍流氓”——是被“耍流氓”!

 

二,“我们只是想认认真真地全心全意地呕心沥血地教书”

 

上面所写,我看了网上流传的《忍无可忍!绵阳女教师怒斥教育局局长!》视频后的感受。从现场不断响起的掌声和喝彩来看,这位女教师的陈词说出了绵阳绝大多数老师的心里话,那么我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不得不被‘耍流氓’”,应该不算判断失误吧?


网上传出“绵阳教师维权游行”时,我没有评论,因为我对情况不了解,不能仅看网上的一面之词。后来,绵阳市委撤销了绵阳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正是这个处理意见引发了老师们的“维权游行”。出于对党(中共绵阳市委)的信任,我判断,这至少说明事前绵阳市教育局的处理是错误的;现在再看了当时绵阳市教育局和老师们对话座谈会上某女教师的发言,我觉得我有相对全面客观的依据对此事发表评论了。


这次绵阳教师游行的目的,并非宣示高中招生中种种“抢夺生源”的做法有理,也不是否认这是违规行为,而是抗议教育局“选择性处罚”很不公正。女教师也认为,如此“招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但是“早就没斯文了,何来‘斯文扫地’?”女教师认为“抢夺生源”属于教育乱象,但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乱象的根源和始作俑者正是绵阳市教育!绵阳市教育局选择性处罚,难以服众。           


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现任局长曾经是学校校长,也曾让教师屈辱地斯文扫地去招生,那么现在你当了局长了,应该考虑如何结束这乱象,却没有!”


“因为违法成本很低,所以大家都去违规。可这次却如此重地处罚南山中学。既然要处理,就请曝光所有的违规学校!为什么要让两所学校的老师兵戈相见?”


“绵阳的教育乱象应该引起市长的重视!我们愿意高贵地站着,不愿意这样卑微地跪着。但是我们现在连站着的机会都没有了,非要用棍子把我们的膝盖打断,让我们跪着。


“是什么让老师们走到了这一步?沦落到这个程度?”


她最后代表“维权游行”的老师们向教育局局长提出:“第一,如果认定南山违规,处分我们认了,但请彻查是否只有南山才违规?不要对南山另眼相看,只希望给南山一个公平。第二,希望政府主导招生制度改革。否则,绵阳的教育乱象永远不可能结束。”


这两条才是这次“维权游行”的老师们完整的诉求。


女教师这样结束她的悲壮陈词:“现在,老师有一半的精力用在了尔虞我诈、你欺我骗、你拉我抢上。有多少人的精力能够百分之百地用在教学上?请给我们所有老师一个单纯的、一个可以放得下一张讲台的地方。我们都不愿意这样招生了!我们今天来的目的,就是希望绵阳的老师以后都能够和‘招生’二字挥手告别。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地全心全意地呕心沥血地教书,教好书,为所有的学生服务!我是绵阳人,是土生土长的绵阳人,我自己受的教育得益于绵阳这个教育平台,我的人生理想也来自绵阳的老师,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来回馈绵阳教育给予我的滋养。我也希望有一天有更多的学生记住,在绵阳这块土地上,他得到的只有美好,没有龌龊,没有肮脏,没有不公平,没有不公正!

 

三,充满人性的教育就这样成了弥漫硝烟的战争

 

如此肮脏的“招生”行为并非老师们的意愿,老师们希望这样的“招生”永远和他们无关,老师们只想干干净净地教书!这就是女教师最想表达的心声。


她的陈词不断被掌声打断。这热烈的掌声中,蕴含着多少老师的多少无奈、多少屈辱、多少悲愤?他们何尝不知道血肉横飞的“生源大战”是多么的反道德,是多么的反教育,是多么地“耍流氓”!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反道德”“反教育”“耍流氓”。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恶心的事,但他们不得不去做。人生还有比这更痛苦的被“耍流氓”吗?


似乎应该怪校长,因为学校招生工作是校长在策划、在部署、在指挥,学校的所有员工都听命于校长。没有校长的安排或者默认,没有哪个教师会去做违反规则也昧良心的事。可是,一校之长肩负着整个学校的方方面面的压力,除了安全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质量压力”了。而在目前的语境下,所谓“质量”就是分数,就是“升学率”,如果“应试成绩”下降,教育局那一关就过不了,整个学校综合考核等级就会降低,随之而来的“质量奖”就会受影响,次年的招生又会受冲击,如此“恶性循环”,任何校长都不敢视“质量”为儿戏,必然拼上老命地抓“质量”,而“抓”的第一个环节,自然是“抢占优生”。其他学校都这样做,谁不这样做谁傻瓜!于是,所有校长都被绑在了“应试教育”的战车上而无法停下来。战车之间互相绞杀,本来并肩战斗的同行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充满人性的教育就这样成了弥漫硝烟的战争!


看来,正如女教师所说,一切的根源和始作俑者在教育局。因为游戏规则是教育局制定的,游戏的裁判是教育局,最后胜负的裁定——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也是教育局。可以说,无论教育思想、教育战略、教育发展乃至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都是教育局在主导着。所有校长都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他们更多的时候情不自禁想的是要“办局长满意的教育”,校长不这样想不行啊!因为局长对学校的影响太大了,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得让局长满意,否则就谈不上任何“发展”,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而相对来说,如果教育局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行为科学,似乎是能够营造出一个良性的教育发展环境的,是可以不以师生人性扭曲、健康受损为代价取得“教育成就”的。


看来,这板子应该打在教育局局长的屁股上。且慢,我刚才说的是“似乎是能够营造出一个良性的教育发展环境的……”这就说明问题还不那么简单。局长也有一肚子的难言之隐:如果不通过集中“优生”办好一所“名校”,那些“优生”就会外流到区外,而本区的“优质生源”的流失,造成最后市里对本区教育成绩评价的底下——流失那么多的“优生”,高考中考会好到哪里去呢?这个责任局长可承担不起啊!何况,局长上面还有分管副县长、副区长或副市长,他们是悬在局长头上的一把刀啊!是的,本区域的“教育质量”(其实就是“升学率”人数)是县长、区长、市长的重要政绩,他们承担不起“教育质量”在自己任期内“滑坡”的责任,于是自然会给局长们压力。可是,能够说“应试教育”的一切“罪恶”都由县长、区长、市长承担吗?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哪一年本地区的“高考上线人数”骤然下降,就算其仕途不受影响(也未必),那社会各界还不把县长、区长、市长骂死啊!从这个意义上看,看似决定一个地区教育走向的政府官员,其实早就身不由己地被社会绑架了!

 

 四,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死结”

 

但谁是“社会”?


是媒体吗?——党媒姓党,哪个媒体敢因为高考生升学率下降而骂领导?是商场、医院、邮局、电影院、农贸市场吗?我们什么时候听见过这些场所的人因教育而骂过领导的?如果这些地方真有人骂的话,那他肯定是学生家长。


对了,其实,这个“社会”更多的时候就是学生家长。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因为家有读书的孩子,便与教育有了直接的联系,便有了指责教育、要求学校、干涉教师、痛骂“当官的”的“自由”与“权利”。人人都在骂教育不公,其实有人之所以感到“不公”,是因为他没有得利。如果他得利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公的事他都认为“很公正”。骂“招生”不公?可是如果他的孩子进了他想进的学校,哪怕是通 52 29275 52 15288 0 0 4139 0 0:00:07 0:00:03 0:00:04 4139不正当手段进去的,他也觉得很“公”。骂学校教师给学生的负担太重?可是当学校按素质教育理念减轻学生负担,周末不补课时,首先反对的是学生家长!被称作“高考工厂”的某“超级中学”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扩展,其动机和动力并非局长、厅长,更非校长、教师,而是“家长的需求”!可以这么说,这么多年来学校各项改革的最大阻力,是来自家长。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家长构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这个“社会”绑架了市长,绑架了校长,绑架了教师,绑架了教育!


且慢,好像家长也“有话要说”呢!比如关于“择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小学和中学的优劣之别,可现在却不许家长们“择校”而一律“就近入学”,如果刚好家门口的学校很差,家长们便觉得自己孩子生不逢“地”,“太吃亏”了,自然会去“择校”——这就是“名校”的“社会需求”。又如关于加重孩子的负担,家长也在抱怨:“我愿意让我的孩子受罪吗?那是考试逼着我不得不逼孩子啊!不管什么教育,不管什么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依然如旧,那一切都没用!”这似乎成了某种“社会共识”——高考是万恶之源。


但真的这么简单吗?难道取消了高考就解决问题了吗?如果中国真的取消了高考,会是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


还有人认为“罪恶”的根源是人口众多与资源稀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还有人认为,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惹的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余毒”导致了“范进”和“孔乙己”绵绵不绝;


还有有人为,一切源于“体制”——“教育体制”乃至“政治体制”;


……


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死结”!

 

五,我们每个人都是产生这“罪恶”的土壤

 

我这篇有感于绵阳女教师发言而写的文字,无力解开这个“死结”。我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说现在教育有“罪恶”——所谓绵阳的“招生乱象”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这种乱象显然决不只是绵阳的“教育特产”,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教师、校长、局长、厅长、市长、省长,更有每一位学生家长,都是产生这“罪恶”的土壤,或者说,我们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罪恶”的制造。


       不要仅仅归咎于“制度”,所有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要靠人去执行。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再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也不配享受。有一句话很流行也很经典:“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如果——当然,我这样“如果”实在是太理想化因而太苍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会有些许希望?


我曾经在博客上的签名是:“李镇西,一位悲观绝望的教育理想主义行动者。”很多朋友不理解。现在应该理解了吧?虽然悲观,但理想不灭,且愿意在行动上做一点算一点。


“微斯人,吾谁与归?”

 

  2017年4月21日 (深夜初稿于双流机场候机厅飞机延误时,子夜修改并推送于从兰州至定西的高速公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